- 概述
-
急性单纯性胃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化学、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的可逆性的病变。上述原因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因数导致急性单纯性胃炎,此外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应激状态或各种因素所致的机体变态反应均可作为内源性刺激因素,引起胃粘膜的急性损害。
- 临床表现
-
1.在不洁进食、暴饮暴食或进食粗糙食物、酗酒、服用刺激性药物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 2.上腹部疼痛、嗳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可减轻。 3.因细菌感染而致病者常伴发急性肠炎而有腹泻、脐周痛、水样便等。 4.严重者有发热、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偶有呕血或黑便。 5.上腹部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或稍亢进。
- 诊断依据
-
1.发病急; 2.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伴发肠炎可有腹泻; 3.严重者有发热、脱水、酸中毒、休克; 4.上腹、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或稍亢进。
- 治疗原则
-
1.祛除病因、合理饮食; 2.保护胃粘膜; 3.对症支持治疗。
- 用药原则
-
1.本病治疗首先除病因,清淡饮食。 2.如腹痛可选用阿托品类解痉止痛,如呕吐为主可选用吗丁琳,同时应用黄连素或氟派酸等抗炎药物。 3.如有脱水明显可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维持电解质平衡,有休克者则抗休克治疗。
- 辅助检查
-
1.本病病程短,系自限性疾病,数天内可恢复,一般不需作特殊检查; 2.病情严重,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对症状不很明显而有上消化道出血者,应紧急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3.如合并脱水、休克等,检查基础上应包括检查框限“A”及“B”。
- 疗效评价
-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体征仍存在;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
- 专家提示
-
急性胃炎,主要通过外源及内源性刺激因素损伤胃粘膜导致急性胃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避免这两种因数的作用,必须注意饮食卫生,不得暴饮暴食、进不洁食物或酗酒、服刺激性药物。另外,对于可产生内源性刺激因素的原发病给予足够的重视,彻底治疗及清除之。本病病程较短,系自限性疾病,数天内可恢复,一般不需作特殊检查。但病情严重者,如合并脱水、酸中毒、休克及消化道出血者,必须积极处理。
- 急性胃炎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尿常规检查
- 总蛋白(TP)
- 白蛋白(Alb)
- 球蛋白(G)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 胃液潜血试验
- 胃液细胞
- 胎儿硫粘蛋白抗原(FSA)
- 胃、十二指肠造影(钡餐)
- 胃液黏液
- 胃液隐血试验(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