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粘膜的美克尔(MECKEL)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近年研究发现溃疡的形成与幽门螺旋桿菌(HP)的存在有关。本病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深入研究表明,胃溃疡病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并非同一种疾病,但因两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反应有相似之处,所以习惯上还是把它们归并在一起。本病的总发病率占人口的5-10%,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多发,男多于女,儿童亦可发病,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亦逐年有所增加。胃溃疡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约10年。
- 临床表现
-
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部疼痛,胃溃疡常在剑突下或偏左,进餐后1~2小时发作,持续1~2小时胃排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剑突下偏右,多于空腹时发生,进食后缓解。发作与季节有关。疼痛性质可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特殊类型溃疡如幽门管、球后、胃底贲门区、巨大溃疡及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或有并发症时,腹痛可不典型,可有剧烈腹痛或夜间痛。 2.常伴有返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等。 3.全身症状:患者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疼痛较剧而影响进食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4.缓解期一般无明显体征。活动期胃溃疡压痛点常在中上腹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者常在偏右;后壁穿透性溃疡在背部第11、12胸椎两旁。
- 诊断依据
-
1.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中上腹部疼痛。 2.可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及其他消化不良的症状。 3.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GI)可发现龛影。
- 治疗原则
-
1.消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2.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3.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要强调治疗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4.选择药物要效果好、价廉、使用方便和个体化; 5.必要时手术治疗。
- 用药原则
-
1.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在治疗上既有相同之外,亦有异处。相同点在应用制酸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及一般碱性药物)杀灭HP;不同点是胃溃疡的治疗需用促进胃排空药物如吗丁琳、西沙比利等,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不宜应用,而多用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普鲁苯辛等。 2.溃疡的治疗在初治或病情较轻者,可先采用H2受体阻滞剂,无效或顽固性溃疡或有并发症者改用质子泵抑制剂。 3.可辨证加用中药或中成药。
- 辅助检查
-
1.典型病例的诊断以检查框限“A”为主; 2.需要与肝胆疾病鉴别或疑有胃溃疡癌变发生肝、肺及腹腔转移时,检查专案包括检查框限“A”、“B”、“C”。
- 疗效评价
-
1.治愈:症状缓解、体征消失,胃镜提示原溃疡呈疤痕期或GI提示龛影消失,OB阴性。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轻微或消失,胃镜提示原溃疡源缩小或GI示龛影变浅及缩小。 3.未愈:症状未能缓解或加剧,胃镜或GI提示病源变化不大。
- 专家提示
-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切忌空腹上班和空腹就寝。在短时间内(2~4周)使溃疡愈合达疤痕期并不困难,而关键是防止溃疡复发。由于治疗不当,溃疡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胃溃疡癌变等严重并发症、危害更大。一般人认为溃疡病难治,主要是未能正确、合理用药,往往是采用“临痛抱佛脚”的办法,痛时随便用药,不痛便不去理会,这种办法虽能暂时奏效,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应正确采取治疗剂量药物达一定的时间后再减量改服维持剂量进行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可分为长期维持及间歇维持两种。前者要连续用药半年至一年或更长;后者平时可不服药,当感上腹部不适或于溃疡好发季节前一个月服药。 治疗时间2-4周。如能坚持上述方法用药者,一般复发较少。无论采用何种维持疗法,须根据各人具体情况而定。另外,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烟、酒、辛辣、浓茶、咖啡及某些药物的刺激,对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亦有重要意义。
- 消化性溃疡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尿常规检查
- 总蛋白(TP)
- 白蛋白(Alb)
- 球蛋白(G)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 胃液酸度总量
- 游离酸
- 胃幽门螺旋杆菌(HP)
- 胃、十二指肠造影(钡餐)
- 幽门弯曲菌尿素酶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