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克隆病是一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中年。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隐匿,以慢性腹痛、腹泻、腹块、消瘦为特征。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地区。近年来在全球大部分地区本病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 本病可累及口腔至肛门的全消化道,但以回肠末端及右侧结肠最为多见,病变呈节段分布伴有溃疡、肉芽肿和瘘管、狭窄形成。非干酪坏死肉芽肿为本病特征性病理变化。并发症较顽固。病因可能与免疫、感染(细菌、病毒、或支原体)、遗传、精神因素及食物过敏或吸烟有关。
- 临床表现
-
1.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加重和缓解。少数起病急骤。 2.腹痛,轻重不一,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样疼痛伴有肠鸣音增强。 3.腹泻:常见,3-5次/日,呈糊状或稀水样便,少数有典型脂肪泻,病变累及结肠者有粘液稀便或脓血便。如果溃疡侵犯血管可致消化道出血。 4.腹块:以右下腹多见,质中,压痛。 5.肠梗阻:腹痛加剧、腹胀、纳差、便秘。 6.直肠肛周病变:瘘管、肛裂、脓肿等。 7.全身表现: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部分病人有杵状指、结节性红斑、虹膜腱状体炎、关节炎及肝、脾肿大等肠外表现。
- 诊断依据
-
1.慢性、反复右下腹或脐周痉挛性腹痛、腹泻、腹块及直肠肛周病变。 2.多次大便培养未发现特异性病原体。 3.全身及肠外表现。 4.X线胃肠检查、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线状溃疡、粘膜铺路石样改变,粘膜活检发现非干酪样肉芽肿。
- 治疗原则
-
1.对症支持治疗; 2.抗炎治疗; 3.严重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4.并发症治疗; 5.必要时手术治疗。
- 用药原则
-
1.一般情况下,用药以用药框限“A”、“B”为主。 2.必要时,用药可以包括用药框限“A”、“B”、“C”。
- 辅助检查
-
1.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肛周病变,选择检查框限“A”一些专案,尤其应作纤维肠镜检查,并取活检送病理。 2.粪培养应反复多次检查。 3.需要与痢疾、肠结核、结肠癌+肠淋巴瘤等鉴别,可选择“A”或“B”某项重复检测。
- 疗效评价
-
1.治愈:腹痛、腹泻消失,纤维肠镜示溃疡愈合。 2.好转:腹痛、腹泻消失,肠镜示肠管僵直,缩短。 3.未愈:腹痛、腹泻无缓解且反复加重出现顽固并发症。
- 专家提示
-
本病在我国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地区。但近年本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极易误诊。常误为急性肠炎、肠结核、急性阑尾炎、结肠癌等。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及组织活检,及早进行内科治疗,坚持维持用药。加强锻炼,提高体质,增加免疫,预防感染,戒烟对预防本病发生有一定现实意义。
- 克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