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肠道供血主要来自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当这些血管发生血运障碍,相应肠道可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缺血性结肠炎多由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非闭塞性缺血所致;少数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闭塞性缺血所致。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五十岁以上,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男性略多于女性,以急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为其临床特点,分坏疽型,一过型和狭窄型。
- 临床表现
-
1.急性腹痛:原发性,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早期恶心呕吐,后期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若出现腹膜刺激征提示肠坏死,腹膜炎; 2.血性腹泻; 3.发热; 4.好发于老年人,多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脏病,休克和长期服药等病史。
- 诊断依据
-
1.大于或等于五十岁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有时可有便秘,感染、服降压药、心律失常,休克等诱因。 2.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 3.多有贫血,结肠镜有特征性缺血坏死表现;钡灌肠X线检查,急性期可见拇指印,后期肠道狭管征象;肠系膜动脉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或阻塞表现。
- 治疗原则
-
1.禁食、中、高流量供氧; 2.积极消除诱因及治疗伴发病; 3.扩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改善肠粘膜缺血状况; 4.使用抗生素; 5.改善全身状况,抗休克,补液及纠正心衰; 6.伴发病与合并症治疗; 7.必要时手术治疗。
- 用药原则
-
1.早期犹应高度重视,分秒必争,尽快疏通微循环,供氧,使用“A”项药物; 2.病情严重者选用“B”、“C”,有血栓者采用溶栓治疗; 3.同时治疗伴发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及糖尿病,(用药请参考有关篇章); 4.病情反复,用药疗程延长; 5.抗生素;选用适当抗生素是必要的; 6.若有肠坏死,肠穿孔作手术治疗;
- 辅助检查
-
1.对早期轻症者以检查框限“A”能明确诊断; 2.了解伴发病病种,病情采用检查框限“B”; 3.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能明确缺血部位为进一步介入治疗提供目标。
- 疗效评价
-
1.治愈:腹痛、血性腹泻完全消失,肠镜显示肠粘膜恢复正常; 2.好转:腹痛,血性腹泻明显好转,肠粘膜趋向正常或遗留后肠腔狭窄; 3.未愈:腹痛、血性腹泻未缓解,甚至肠穿孔,多发生在坏疽型。
- 专家提示
-
本病是老年病之一,发病突然,坏疽型愈后极差,对治疗成功与否影响重大。无论是内科、外科治疗均应掌握时机,密切观察,及时调整药物,首先去除诱因,例如便秘、感染,心律失常,不合理使用降压药、休克等,建议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的病人应坚持治疗,多运动,促进血液回流,若出现不明原因突发腹痛及便血应警惕此病发生。
- 缺血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