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耳源性脑脓肿系指中耳感染侵入颅内引起的脑脓肿,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多并发于胆脂瘤型中耳炎。脓肿多位于颞叶,小脑次之,位于其他各叶者以及多发性脓肿甚少。耳源性脑脓肿为各种颅内并发症之较多见和最严重者,临床特点主要是在中耳炎基础上出现发热,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定位症状,脑CT扫描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病预后差,早期及适当的治疗常能降低死亡率。
- 临床表现
-
1.前驱期:为时数日,有寒颤,发热,脉速,有时有呕吐和头痛。 2.潜伏期:历时数周,多无明显症状,可有头痛、低热、全身不适。精神状态不正常、消瘦或便秘等。 3.显著期:低热、食欲不振;剧烈头痛、恶心和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脉缓,脑膜刺激征,表情淡漠、嗜睡,最后昏迷。颞叶脓肿可出现命名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对侧偏瘫、同侧偏盲,对侧锥体束征等;小脑脓肿可出现同侧肢体肌张力减退,Romberg氏征阳性、共济失调、轮替运动障碍、中枢性眼震、过指试验阳性。 4.终末期:多因脑疝或脓肿破裂,引起脑室炎及弥漫性脑膜炎,高热、昏迷或突然呼吸心跳停止。
- 诊断依据
-
1.胆脂瘤型、骨疡型中耳炎急性发作,或急性中耳炎发作,继发耳痛,耳流脓突然增多或减少。 2.出现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改变或局源症状。 3.耳部检查见鼓膜松驰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有臭脓,胆脂瘤或肉芽。 4.脑CT扫描发现脓肿、乳突X线摄片显示骨质破坏或胆脂瘤。
- 治疗原则
-
1.手术治疗:若病情允许,无明显颅内高压症和定位体征,可先行乳突探查术。术中如发现鼓窦盖、鼓室盖或乙状窦骨板有破坏,应扩大至正常界限,暴露颞叶及小脑硬脑膜,发现脑脓肿可疑征象时,经乳突腔做脓肿穿刺;若病情危重,有脑疝危象时,可先钻颅穿刺抽脓,待颅内压降低后再做乳突手术;若脓肿包膜较厚,经反复穿刺无效,或多房性脓肿,应请神经外科处理,开颅摘除脓肿。 2.足量、合适的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 3.注意支持疗法及水与电解质平衡。 4.颅内压升高时,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出现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时,及时抢救。
- 用药原则
-
1.开始时可用“A”项中大量广谱抗生素联合静脉滴注,待细菌学检查结果后根据药敏调整,用抗生素应考虑到以能通过血脑屏障者为宜。 2.用“A”项药物效果不好时,可选用“B”项药治疗。 3.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提供足够营养,如人血白蛋白。
- 辅助检查
-
对早期脑脓肿患者,典型病例检查专案以“A”为主;症状重,诊断仍不明时可选查“B”和“C”项。经颈动脉脑血管造影无助于小脑脓肿的诊断;腰椎穿刺应慎重对待,因鉴别诊断确有必要进行时,应避免一次放液过多。
- 疗效评价
-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脓腔愈合,脑脊液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2.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脓腔缩小。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脓腔不变。
- 专家提示
-
本病常与其他耳源性颅内并发症同时发生,治疗中,如忽视处理耳病,常导致死亡或脓肿复发。本病多因中耳炎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所致,因此,患者应切记:1.患有中耳炎应经正规检查,明确是否属于有危险的“胆脂瘤型”;2.因耳道本己狭窄,切勿相信“江湖医士.而将不溶性药粉喷入里面,一旦药与脓液结成硬块堵塞耳道,脓液无法流出,则侵入颅内,铸成大错。本病病情重,遇此类患者应速送医院治疗。
- 耳源性脑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