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称巨球蛋白血症。系分泌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常累及B细胞发生的部位包括骨髓、淋巴结和脾脏。主要临床表现为巨球蛋白所致的高粘滞血症。本病病因不明。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约占2/3。
- 临床表现
-
1.起病隐匿、缓慢,早期常无不适或乏力,体重减轻。 2.贫血、出血(常见皮肤紫癜、鼻衄)。 3.淋巴结、肝、脾肿大。 4.部分巨球蛋白具有冷球蛋白性质可引起血管栓塞和雷诺现象。 5.高粘滞度综合征:视力障碍、一过性瘫痪,反射异常,耳聋、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亦可发生心力衰竭。
- 诊断依据
-
1.老年患者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 2.中枢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 3.视力障碍。 4.雷诺现象。 5.肝脾淋巴结肿大。 6.血清中IgM>10g/L。 7.可有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可出现少量(<5%)不典型幼稚浆细胞。 8.骨髓、肝、脾、淋巴结有淋巴样浆细胞浸润。 9.血液粘稠度增高。
- 治疗原则
-
1.降低高粘滞血症,包括血浆置换术。 2.化疗。 3.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4.严重贫血者可输血和/或人体白蛋白。
- 用药原则
-
1.有严重高粘滞血症者,应立即进行血浆置换术,以缓解症状,亦可用抗凝药防止血栓。 2.本病的根本治疗是化疗,可以单独用一种或轮换使用化疗药物。 3.贫血严重者可输血或输浓缩红细胞或“C”项药。 4.皮肤粘膜出血时可应使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
- 辅助检查
-
1.对一些年龄较大出现不明原因贫血,出血倾向和球蛋白增高者可选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某些较重的病例,应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的血病及淋巴瘤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 疗效评价
-
1.完全缓解:血清M蛋白成分消失,IgM定量正常,体检检查、骨髓象及血清粘滞度均恢复正常。 2.部分缓解:血清IgM定量减少50%,淋巴结缩小50%,血清粘滞度降低50%。
- 专家提示
-
本病的治疗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给以不同的治疗,若病人无症状常可保持多年的稳定而不需治疗。只需严密的随访。病情隐匿的巨球蛋白血症病人中数生存期约3年,但许多病人可存活10多年。有严重高粘滞血症者,积极治疗如血浆置换术、应用化疗及使用抗凝药治疗后常可缓解。终末期病情迅速加重,常死于感染、出血、或血栓形成,故及早积极预防及治疗是减少死亡率,延长生存期的必要手段。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尿常规检查
- 总蛋白(TP)
- 白蛋白(Alb)
- 球蛋白(G)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 尿本-周蛋白检测(BJP)
- 全血比粘度(高切)
- 血浆比黏度
-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