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 临床表现
-
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引起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是哮病的基本证候特征。本病呈发作性,发作突然,缓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发作前或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发作时病人除具上述证候特征外,还可呈现或寒或热的证候。
哮病反复发作,正气必虚,故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 - 诊断依据
-
1.呈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但有个体差异,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多为突然而起,或发作前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每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疲乏等因素而诱发。
2.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3.哮病的发作常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于秋初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则缓解。但也有常年反复发作者。
4.缓解期可有轻度咳嗽、咯痰、呼吸急迫等症状,但也有毫无症状者;久病患者,缓解期可见咳嗽、咯痰、自汗、短气、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
5.大多起于童稚之时,有反复发作史,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6.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7.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8.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影象改变,查体可见肺气肿体征。
- 鉴别诊断
-
1.喘病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并发于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2.支饮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 治疗原则
-
《丹溪治法心要·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故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发作时痰阻气道为主,故治以祛邪治标,豁痰利气,但应分清痰之寒热,寒痰则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乎时正虚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应分清脏腑阴阳,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肺虚者补肺,脾虚者健脾,肾虚者益肾,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病深日久,发时虚实兼见者,不可拘泥于祛邪治标,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 用药原则
-
『发作期』
·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遇寒而发,形寒怕冷,或有恶寒,喷嚏,流涕等表寒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痰涌喘逆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苏子、杏仁泻肺降逆平喘。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温肺平喘。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若哮喘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紧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效需续服者,停药数日后再服。由于砒石大热大毒,热哮、有肝肾疾病、出血、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忌酒,并须严密观察毒性反应,如见呕吐、腹泻、眩晕等症立即停药;再者本药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节使用为宜。
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酌配黄芪、山萸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之类;阳虚者,伍以附子、补骨脂、钟乳石等温补肾阳。
·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张口抬肩,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方用麻黄、杏仁宣降肺气以平喘;黄芩、桑白皮清肺热而止咳平喘;半夏、款冬花、苏子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白果敛肺气以定喘,且可防麻黄过于耗散之弊;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宣、清、降俱备,共奏清热化痰,宣降肺气,平喘定哮之功。若痰稠胶粘,酌加知母、浙贝母、海蛤粉、瓜蒌、胆南星之类以清化热痰。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泻肺清热平喘。内热壅盛,加石膏、银花、鱼腥草以清热,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通腑利肺。表寒里热,加桂枝、生姜兼治表寒。
若病久热盛伤阴,痰热不净,虚实夹杂,气急难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又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门冬汤。偏于肺阴不足者,酌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母;肾虚气逆,酌配地黄、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等补肾纳气定喘。
若哮病发作时寒与热俱不显著,但哮鸣喘咳甚剧,胸高气满,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者,此为痰阻气壅,痰气壅盛之实证,当涤痰除壅,降气利窍以平喘逆,用三子养亲汤加葶苈子、厚朴、杏仁,另吞皂荚丸以利气涤痰,必要时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实。
若久病正虚,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亏,痰浊壅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煽气促,面青,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等喘脱危候者,当参照喘病之喘脱救治。
『缓解期』
·肺虚
症状:气短声低,动则尤甚,或喉中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面色觥白,常自汗畏风,易感冒,每因劳倦、气候变化等诱发哮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防风亦名“屏风”,《本草纲目·防风》说:“防者,御也,……屏风者,防风隐语也。”可见,防风有屏蔽御邪之功效。李东垣说:“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姜、枣调和营卫。阳虚甚者,加附子助黄芪温阳益气。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北沙参、玉竹、黄芪等益气养阴。
·脾虚·
症状:平素痰多气短,倦怠无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于腹泻,每因饮食不当则易诱发哮病,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痰。
- 疗效评价
-
1.祛邪利肺哮病为邪气、痰浊壅塞,阻碍气机,气道窄隘,上逆之气与痰、邪相搏击有声所致,故祛邪利肺为哮病研究的重要内容。或祛痰降气、或宣肺散寒、或清热化痰等法以利肺气。王氏以治喘汤(海藻、桂枝、赤芍、半夏、杏仁、制川乌、麻黄、干姜、北细辛、五味子、制南星、百部、芫花、藜芦、甘草、柏树果)治疗哮喘374例,结果:治愈269(70.2%)例,好转102(28,9%)例,无效3(0.9%)例,总有效率99.1%[四川中医1995;13(4):21L褚氏以清热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杏仁、葶苈子、桑白皮、黄芩、半夏、款冬花、甘草、生石膏、鱼腥草)治疗支气管哮喘70例,结果:临床控制28例,显效32例,无效10例,临床观察小儿疗效优于成人疗效(P<0.01)。治疗后LPO值显著降低(P<0.01),小儿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4):240]。苏氏对哮喘发作期以通腑法治疗。寒哮用工号方:生大黄、瓜蒌、苏子、杏仁、炙麻黄、细辛;热哮用Ⅱ号方:生大黄、瓜蒌、苏子、杏仁、炙麻黄、生石膏。7-10日为1疗程。结果:临床控制6例,显效32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5):64)。
2.雾化吸入治疗中药雾化吸人,可以提高气管局部的药物浓度,改善局部炎症,减轻气管痉挛,稀释痰液,有利祛痰和改善哮喘状态。高氏以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细辛、麻黄、天竺黄、胆南星、陈皮、丹参、甘草)雾化吸人,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对照组49例,用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雾化吸人治疗,结果:两组均缓解,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2.08、4,2日[陕西中医1995;16(4):148)。陈氏用双麻贝雾化剂(金银花、连翘、黄芩、麻黄、浙贝)超声雾化吸人,同时用穿琥宁、双黄连粉、清开灵针剂加生理盐水静滴;西药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o·糜蛋白酶、氨茶碱加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雾化吸人,两对照组均常规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类治疗。结果:三组分别临床控制18、17、2例,显效36、37、11例,有效42、40、12例,无效4、6、25例,总有效率96%、94%、50%,本组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新中医1995;27(10):29)信
3.扶正祛邪在补益肺肾(尤以补肾为多)中配以化痰降逆之法,是哮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杜氏以半夏定喘汤(半夏、陈皮、葶苈子、白茯苓、黄芩、党参、白术、山药、桔梗、杏仁、麻黄、甘草、生黄芪)随症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85例,结果:显效31例,有效4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4%[陕西中医1995;16(4):145L邹氏等将68例寒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4例用温阳通络合剂(红参、附片、淫羊藿、干姜、炙黄芪、当归、炙麻黄、远志、桑白皮、生石膏、五味子、炙甘草),对照组用舒喘灵片和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结果中药组近期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1年后追访,中药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在消除虚寒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调节外周血液淋巴细胞p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血清中5-羟色胺浓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29L
许氏等为探讨扶正法在治疗哮喘发作中的作用,对寒哮、热哮患者各采用治标(寒哮用:小青龙汤加味;热哮用定喘汤加味)或标本兼治(寒哮用补肺定喘汤:麻黄、细辛、·苏子、杏仁、陈皮、半夏、黄芪、太子参、补骨脂、仙灵脾等;热哮用清肺补肾汤:黄芩、射干、杏仁、金荞麦根、桑白皮、麻黄、生甘草、生地、黄芪、麦冬、补骨脂、山萸肉等)。结果显示:两个标本兼治组的显效率均高于相应的治标组;治疗后两个标本兼治组的1秒钟用力呼气量、最大气流速较两个治标组变化显著;携带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的细胞比例下降;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过敏原的反应减弱;嗜碱细胞释放能力下降,而两个治标组上述几个指标无明显变化。提示扶正法在缓解哮喘发作中发挥了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4):198L吴氏等用咳喘落(麻黄、制附子、细辛、虎耳草、黄芩、桃仁)治疗哮喘98例,显效率为77%,总有效率为89%,肺功能FEVi、FEVi%等指标显著改善。患者血浆血栓素(TXB2)、白三烯C4、D4、6-K-PGFi。(6-酮-前列腺素l。)等炎症介质含量明显下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6):36);
4,预防研究张氏以安喘舒(黄芪、防风、白术、白芍等)片,治疗哮喘缓解期病人200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 - 专家提示
-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临床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内,因感引发。发作时,痰阻气道,痰气相搏,肺气失于肃降,表现为邪实之证;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为正虚之证,大发作时可见邪实正虚的错杂表现。故辨治原则是根据疾病的新久,已发未发,区别邪正缓急,虚实主次治疗。发时治标,缓则治本。发时以祛邪利肺为主,但要注意证候的寒热,以及寒热相兼,寒热转化,是否虚实错杂等情况,进行治法、方药的调整。未发时以扶正为主,但要注意气阴之异,肺、脾、肾之殊,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最为重要,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补肺可加强卫外功能,防止外邪入侵。
补脾可杜绝生痰之源。因此治本可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哮病发作。哮病的预防,在于增强体质,增强抗邪能力,减少宿痰的产生和避免触发因素对患者的侵袭,以减少发作机会。
- 哮病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广东省中医院
-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北京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