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机作了概要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谓:“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需要一提的是东汉殇帝姓刘名癃,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这一避讳影响极为深远,直至宋元,仍是淋、癃不分。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仍说:“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记载,而没有癃闭的名称。明代以后,始将淋、癃分开,而各成为独立的疾病。在病因病机证治方面,《诸病源候论·便病诸候》提出:“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小便难者,此是肾与膀胱热故也。”认为二者系因热的程度不同所致,“热气大盛”则令“小便不通”;“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备急千金要方·膀胱腑》已有了导尿术的记载。《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该病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等类型,并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运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景岳全书·癃闭》将癃闭的病因归纳为四个方面: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而闭者;有因肝强气逆,妨碍膀胱,气实而闭者。并详细阐述了气虚而闭的病理机转。
癃闭相当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和无尿症。其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尿路损伤、尿道狭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现的尿潴留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皆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 临床表现
-
本病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或突然发生,或逐渐形成。一般在癃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利,排尿滴沥不尽,或排尿无力,或尿流变细,或尿流突然中断,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在闭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通,全日总尿量极少,甚至点滴全无,或小便欲解不出,小腹满胀,状如覆碗。尿闭可突然发生,亦可由癃逐渐发展而来。病情严重时,尚可出现头晕,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口气秽浊,水肿,甚至烦躁,神昏等症。尿道无疼痛感觉。
- 诊断依据
-
1.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或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2.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手术后患者。常有淋证、水肿病病史。
3.凡小腹胀满,小便欲解不出,触叩小腹部膀胱区明显胀满者,是为尿潴留,若全日小便总量明显减少或不通,无尿意,无小腹胀满,触叩小腹部膀胱区亦无明显充盈征象,则多属肾功能衰竭。
4.适当选择肛门指诊、B超、腹部X线摄片、膀胱镜、肾功能检查,以明确是肾、膀胱、尿道还是前列腺等疾病引起的癃闭。 - 鉴别诊断
-
1.淋证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而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2.关格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一种病证。癃闭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鉴别。关格必有呕吐,而癃闭一般无呕吐症状,只以小便量极少或全无为特征。二者的关系是癃闭可发展为关格,而关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闭发展而来,还可由水肿、淋证发展而成。
- 治疗原则
-
癃闭的治疗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晶。此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法,开上以通下,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治疗。
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 用药原则
-
·膀胱湿热
症状:小便点滴不通,或量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苔根黄腻,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八正散。
方中木通、车前子、篇蓄、瞿麦通闭利小便,山栀清化三焦之湿热,滑石、甘草清利下焦之湿热,大黄通便泻火,清热解毒。若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以加强其清化湿热的作用;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湿热久恋下焦,又可导致肾阴灼伤而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加生地、车前子、川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若因湿热蕴结日久,三焦气化不利,症现小便量极少或无尿,面色晦滞,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胸闷烦躁,小腹胀满,恶心泛呕,口中尿臭,甚则神昏等,系尿毒人血,上攻于心脑,治宜降浊和胃,清热化湿,通闭开窍,佐以活血化瘀,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大黄、丹参、生蒲黄、泽兰、白茅根、木通,以及清开灵注射液等。
·肺热壅盛
症状:全日总尿量极少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肺热,利水道。
方药:清肺饮。
本方出自《证治汇补》,适用于热在上焦肺经气分而导致的渴而小便闭涩不利。肺为水之上源,方中以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源清而流自洁;麦冬滋养肺阴,上源有水水自流;车前子、木通、山栀、茯苓清热而利小便。可加金银花、连翘、虎杖、鱼腥草等以增清肺解毒之力。若症见心烦,舌尖红,口舌生疮等,乃为心火旺盛之征象,可加黄连、竹叶等以清泻心火;若大便不通,可加杏仁、大黄以宣肺通便,通腑泄热;若口渴引饮,神疲气短,为气阴两伤之象,可合大剂生脉散,以益气养阴;若兼表证而见头痛,鼻塞,脉浮者,可加薄荷、桔梗以解表宣肺。
·肝郁气滞
症状: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胁腹胀满,情志抑郁,或多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
方用沉香、橘皮疏达肝气,当归、王不留行行气活血,石韦、冬葵子、滑石通利水道,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若肝郁气滞症状重,可合六磨汤加减,以增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若气郁化火,而见舌红,苔薄黄者,可加丹皮、山栀等以清肝泻火。
·尿道阻塞
症状: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药:代抵当丸。
方中归尾、穿山甲、桃仁、大黄、芒硝通瘀散结,生地凉血滋阴,肉桂助膀胱气化以通尿闭,用量宜小,以免助热伤阴。若瘀血现象较重,可加红花、川牛膝、三棱、莪术以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若病久血虚,面色不华,治宜养血行瘀,可加黄芪、丹参、赤芍;若一时性小便不通\胀闭难忍,可加麝香0.09-0.15g置胶囊内吞服,以急通小便,此药芳香走窜,能通行十二经,传遍三焦,药力较猛,切不可多用,以免伤人正气,孕妇忌服;若由于尿路结石而致尿道阻塞,小便不通,可加用金钱草、鸡内金、冬葵子、篇蓄、瞿麦以通淋利尿排石,或参考“淋证”一节治疗。
·脾气不升
症状: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气短,语声低微,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化气利尿。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以助膀胱之气化;升麻、柴胡升清气而降浊阴;猪苓、泽泻、茯苓利尿渗湿,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化气利尿之功。
若气虚及阴,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虚,症见舌质红,可改用补阴益气煎;若脾虚及肾,而见肾虚证候者,可加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化气利尿。小便涩滞者,可合滋肾通关丸。
·肾阳衰惫
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觥白,神气怯弱,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尿。
- 疗效评价
-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陶氏从宣通升降着眼,益气固本化瘀着手,运用通调解癃汤(黄芪、桔梗、升麻、当归尾、桃仁、王不留行、荷叶、牛膝、车前草、茯苓、甘草梢等),临床时随症加减,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症51例,结果显效32例(小便通畅如常,症状消失,前列腺缩小),有效14例(小便虽通畅,但时间较长,症状有减轻),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2%[黑龙江中医药1992;(3):15L崔氏采用补气益肾祛瘀法治疗前列腺增生5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内服药物主要有:黄芪、党参、肉苁蓉、山茱萸、王不留行、路路通、桃仁、赤芍、三七末(冲),每日1剂,并随症加减,2个月为一疗程。结果痊愈39例,好转17例,无效2例。58例中,54例直肠指检前列腺侧叶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中央沟变浅。经用上述方法治疗有效率达96.5%,前列腺侧叶有15例恢复至正常水平,39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认为补气、益肾、祛瘀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系从治本着手[中医杂志1994;35(4):224)。潘氏等采用穴位电子脉冲和药物离子导人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患者30例,隔日1次,持续3个月。结果提示前列腺体积缩小率为46.7%,残余尿减少率为66.7%,总有效率83.3%(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11):27)。
·中医药治疗尿潴留的临床研究
傅氏用益气利尿汤治疗产后小便不通30例,益气利尿汤由黄芪、党参、升麻、甘草、桔梗、白术、车前子、猪苓、泽泻、乌药组成,服药后1-2天排尿通利者14例,服药3天排尿通利者10例,服药4天排尿通利者5例,无效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1;13(3):11]信郭氏报道用莱菔子log炒熟1次吞服,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使用方便[中医杂志1998;39(8):456]。 - 专家提示
-
癃闭是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诊断癃闭应确定是膀胱无水症,还是尿潴留。若属膀胱无水症,则应准确测定每日的尿量。本病需与淋证、关格进行鉴别。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但和肾、脾、肺、三焦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病机为上焦肺之气不化,肺失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脾之气不化,脾虚不能升清降浊;下焦肾之气不化,肾阳亏虚,气不化水,或肾阴不足,水府枯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尿路阻塞,小便不通。癃闭的辨证以辨虚实为主,其治疗应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但通之之法,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品。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 癃闭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广东省中医院
-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北京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