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类属淋证的尿路结石和肾盂肾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为“淋闷”,并有“甚则淋”,“其病淋”等的记载。《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淋秘”,该篇并指出淋秘为“热在下焦”。《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隋代《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将本病的病位及发病机理作了高度明确的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巢氏这种以肾虚为本,以膀胱热为标的病机理论,已为后世所宗。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淋》强调淋证主要由热邪所致:“淋有五,皆属乎热”。明代《景岳全书·淋浊》在认同“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的同时,提出“久服寒凉”,“淋久不止”有“中气下陷和命门不固之证”,并提出治疗时“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温补命门”,对淋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全面,治疗方法也较为完善。历代医家对淋证的分类进行了探索,《中藏经》首先将淋证分为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淋闭》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淋并大小便难病》具体指出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现代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为五淋者,亦有以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为五淋者。按临床实际,热淋、气淋均属常见,故本节拟分为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淋进行论治。
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乳糜尿等,当临床表现为淋证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 临床表现
-
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基本特征。其起病或急或缓,其病程或长或短,长者久淋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小便频急者每日小便可达数十次,而每次尿量较少,或伴有发热,小便热赤;或小便排出砂石,排尿时尿流中断,腰腹绞痛难忍;或尿中带血或夹有血块;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种种不一。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 诊断依据
-
1.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劳累过度,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双肾及膀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 鉴别诊断
-
1.癃闭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癃闭相似,但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而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
2.尿血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丹溪心法·淋》曰:“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故一般将痛者称为血淋,不痛者称为尿血。
3.尿浊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相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尿出自如,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以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
- 治疗原则
-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实证有膀胱湿热者,治宜清热利湿;有热邪灼伤血络者,治宜凉血止血;有砂石结聚者,治宜通淋排石;有气滞不利者,治宜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所以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时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淋证的治法,声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验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淋证往往有恶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有劫伤营阴之弊。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辛凉解表之剂。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故应避免辛温之品。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属忌补范围。
- 用药原则
-
·热淋
症状:小便频急短涩,尿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
本方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其中木通、篇蓄、瞿麦、滑石利尿通淋,大黄、山栀、甘草梢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腹满便溏,则去大黄;若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牛膝、白茅根以养阴清热;若小腹胀满,加乌药、川栋子行气止痛;若热毒弥漫三焦,人营人血,又当急则治标,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若头身疼痛,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有表证者,加柴胡、金银花、连翘等宣透热邪。
·石淋
症状: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痛引少腹,连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法:清热利尿,通淋排石。
方药:石韦散。
方中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排石。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以加强排石消坚的作用。若腰腹绞痛者,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若见尿中带血,可加小蓟、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尿中有血条血块者,加川牛膝、赤芍、血竭以活血祛瘀;若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石淋日久,虚实并见,当标本兼治,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韦散;肾阳不足者,宜金匮肾气丸合石韦散。
·气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涩痛,淋沥不宜,小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表现为尿时涩滞,小腹坠胀,尿有余沥,面白不华,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方药:实证用沉香散,虚证用补中益气汤。
沉香散中沉香、橘皮利气,当归、白芍柔肝,甘草清热,石韦、冬葵子、滑石、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闷胁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肝理气;日久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以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气淋。若小便涩痛,服补益药后,反增小腹胀满,为兼湿热,可加车前草、白茅根、滑石以清热利湿;若兼血虚肾亏者,可用八珍汤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怀牛膝,以益气养血,脾肾双补。
·血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苔黄,脉滑数。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明显,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药:实证用小蓟饮子,虚证用知柏地黄丸。
小蓟饮子方中小蓟、生地、蒲黄、藕节清热凉血止血,小蓟可重用至30g,生地以生者为宜;木通、淡竹叶通淋利小便,降心火;栀子清三焦之湿热;滑石利尿通淋;当归引血归经;生甘草梢泻火而能达茎中以止痛。若热重出血多者,可加黄芩、白茅根,重用生地;若血多痛甚者,可另服参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以治血淋虚证,亦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地榆等以补虚止血。
·膏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小便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方药:实证用程氏革藓分清饮,虚证用膏淋汤。
程氏革藓分清饮中萆藓、菖蒲清利湿浊;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莲子心宜改用莲米,可加土茯苓、荠菜以加强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之力;若小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蒲黄、藕节、白茅根。膏淋汤中党参 - 疗效评价
-
·中医药治疗膀胱炎、肾盂肾炎的临床研究
肾盂肾炎、膀胱炎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尽感,腰酸痛或小腹胀痛,小腹或脊肋角压痛、叩击痛,或脓尿为特征。属中医淋证范畴。文献中报道中医药治疗泌尿系感染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周氏认为淋证主要为热毒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受阻,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急性肾盂肾炎48例,治愈率81%,总有效率95.8%[江西中医药1993;(2):31]。姬氏报道用清热化瘀法治疗湿热淋50例,突出湿热郁遏气机,气滞血瘀病机特点,强调清化湿热、化瘀和络为法,临床治愈率50%,有效率90%[江西中医药1994;(5):33]。李氏治疗劳淋326例(慢性肾盂肾炎157例,慢性膀胱炎169例),分为气阴两虚兼膀胱湿热型,及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气滞血瘀分别兼膀胱湿热型,治疗标本兼顾,6周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结果慢性肾盂肾炎治愈123例(78.34%),有效率96.82%,慢性膀胱炎治愈146例(86.39%),有效率98.32%。随访·254例远期疗效,完全治愈率87%[全国中医肾病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辑要1990:17]。
·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病的临床研究
尿路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中医治疗尿路结石包括排石疗法和溶石疗法。排石疗法不仅采用通淋排石、清热利尿,还兼用行气活血、化瘀散结,对体虚者还辅以补肾、温阳、益气等法。如安氏等采用补肾活血利水法防治肾、输尿管结石200例,效果满意。其中男149例,女51例,年龄19—68岁之间,平均36.8岁;病史1天至4年,平均4个月。其中经B超或X线平片检查肾结石104例,输尿管结石96例。结石横径在0。3-1.Oem之间。单发结石128例,多发结石72例。经B超或IVP检查有肾积水者86例。方剂由熟地、黄芪、三棱、莪术、金钱草、滑石等组成。制成冲剂,每袋13g,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本组病例服药时间最短3天,最长4年,平均6个月。结果;结石排出或经检查消失者视为排石,肾结石移至输尿管或输尿管结石移动1.Oem以上视为移动。肾结石排石59例(56.73%),移动25例(24%),无变化20例(19.23%),总有效率77.88%;输尿管结石排石82例(85.4%),移动8例(8,3%),无变化6例(6.25%),总有效率96.87%。排石率达70.5%,显示本法方药有较好的排石作用,长期服用还有较好的抑制原有结石增大,防止新生结石形成的作用(中国医药学报1997;(4):20)。 - 专家提示
-
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病因以饮食劳倦,湿热侵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主要病机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本病证初起多实,久则由实转虚,亦可呈现虚实并见的证候,肾虚、膀胱湿热在其发病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淋证临床症状有两类:一类是膀胱气化失司所引起的证候,一类是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前者是诊断淋证的主要凭证,后者是辨识淋证中不同类别的主要依据。根据后者,目前将淋证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和劳淋六种。在辨证时,除要辨别淋证的不同类别外,还要详审证候的虚实。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因膀胱湿热、砂石结聚、气滞不利所致,尿路疼痛较甚者,多为实证;淋久不愈,尿路疼痛轻微,见有肾气不足、脾气虚弱之证,遇劳即发者,多属虚证。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实证有膀胱湿热者,治宜清热利湿;有热邪灼伤血络者,治宜凉血止血;有砂石结聚者,治宜通淋排石;有气滞不利者,治宜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由于不同淋证之间和某些淋证本身的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或同时兼见,因此在治疗淋证时,要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 淋证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广东省中医院
-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北京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