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淋巴管瘤是由扩张的及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内含淋巴液、 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按照构成组织的淋巴管腔隙有大小不同,可以基本上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 临床表现
-
1毛细淋巴管瘤 多发生在皮肤真皮的深层或皮下组织内,呈疣状或结节状,柔软而稍有压缩性;2海绵状淋巴管瘤 由显著扩张屈曲的淋巴管构成,唇、舌、颊、颈为好发部位。质稍韧,边界不清,海绵状淋巴管瘤混有血管瘤成分者,称为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3囊状淋巴管瘤 又称囊状水瘤。由壁薄的多房囊腔组成,质软,内含丰富的淋巴液,局部透光试验阳性。好发于面颈部。
- 诊断依据
-
诊断 1.瘤体外观特征(巨舌、巨唇、“蛙卵”状等)。 2.深部之淋巴管瘤为柔软包块,无压痛,无压缩性,穿刺能吸出淡黄色液体。 3.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1.对于毛细管型和海绵型诊断较易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囊状水瘤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C”。
- 治疗原则
-
1局部注射 可选用硬化剂、平阳霉素等腔内注射;2手术切除 面积较大或有碍外貌、功能的毛细淋巴管瘤,可予切除,创面缝合或皮片移植修复。对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应予以完整切除。
- 用药原则
-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霉素、青霉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霉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氨卞青霉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B”和“C”项中有效的抗生素。
- 辅助检查
-
1.一般淋巴管瘤根据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可诊断。 2.B超可测定肿瘤大小、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3.颈部、锁骨上、腋下淋巴管瘤应抵X光线瞭解肿瘤支气管,纵隔的关系。 4.对深部及内脏淋巴管瘤可行CT、MRI检查确诊,及瞭解其对周围组织关系。 5.对腹腔、消化道淋巴瘤可行消化道钡餐造影、内窥镜、腹腔镜检查。 6.诊断椎穿刺可与血管瘤鉴别。
- 专家提示
-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郑伟达教授提示, 淋巴管瘤的手术时应尽可能将瘤组织完全切除。颈部、腋部的囊性淋巴管瘤的实际病变往往侵犯周围组织,难以彻底切除。因为颈部有重要神经、血管,手术后可能出现面部神经麻痹和舌神经、喉返神经及膈神经的损伤而成为终生遗憾。
- 淋巴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