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毒蕈俗称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现与无毒蕈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蕈的种类较多,其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蕈堿,毒蕈溶血素、毒太、毒伞太及引起精神症状的毒素等。因食入毒蕈所含的毒素种类和分量不同,且患者体质、饮食习惯也不一样,故毒蕈中毒的症状也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各异。 我国所见的毒蕈约有80余种,分布范围很广,以毒性很强的红色捕蝇蕈及白帽蕈为多见,误食者死亡率甚高。
- 临床表现
-
1.胃肠炎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出现休克、昏迷。 2.溶血型:除有胃肠道症状外,可出现溶血性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 3.肝损害型:初有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肝大、黄疸、出血倾向和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发生肝性脑病而死亡。 4.神经精神型:除有胃肠道症状外,可出现多汗、流涎、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出现精神错乱、幻觉、谵忘、昏迷甚至呼吸抑制而死亡。
- 诊断依据
-
1.采食野蘑菇或进食干蘑菇史; 2.多人同食,同时发病; 3.某些毒蕈中毒,具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4.剩余食物或胃内容物检出毒蕈。
- 治疗原则
-
1.催吐、洗胃、导泻; 2.静脉输液、利尿; 3.解毒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 用药原则
-
1.阿托品适用于含毒蕈碱的毒蕈中毒,凡出现流涎、恶心、腹泻、多汗、瞳孔缩小、心动过缓等均应及早应用。 2.巯基络合剂适用于白毒伞,毒伞,竭鳞小伞等肝损害型毒蕈中毒。 3.当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病,中毒性心肌病,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应及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晚期重症患者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及控制感染。 5.出血严重时应予以输血。
- 辅助检查
-
1.对早期轻症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重症患者或者诊断困难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专案“A”、“B”或“C”。
- 疗效评价
-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各项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3.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
- 专家提示
-
该病主要因误食毒蕈引起,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在切勿随意采食蕈类。因毒蕈种类不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起病时均有吐泻症状,如有食蕈史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不难确定。对于在夏秋季节出现多人同时发病均应检查有无食蕈史;并采集剩余食物以检出毒蕈。对于因食毒蕈尚未发病者也应进行观察,以免发生意外,一旦发病,即应积极送往医院治疗。
- 毒蘑菇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