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病的基础上,原无心脏病者也可发生。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其次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及病毒。主要表现为低中度发热、进行性贫血、乏力、盗汗、肝脾肿大、杵状指(趾),可出现血管栓塞现象,青壮年患者较多。草绿色链球菌是该病的最主要致病菌,但近年来已明显减少,各种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革蓝氏阴性菌已成为主要致病菌。
- 临床表现
-
1.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拔牙或器械检查史。 2.低中度发热、进行性贫血、乏力、肝脾肿大,杵状指(趾)、关节痛。 3.可产生脑、肾、脾、皮肤、粘膜等栓塞现象。 4.原有心脏杂音改变性质,可出现新杂音,易产生顽固性心力衰竭。
- 诊断依据
-
1.不规则低中度发热,进行性贫血。 2.肝脾肿大,脑、肾、脾、皮肤、粘膜可产生栓塞。 3.杵状指(趾)、关节痛。 4.血培养可获阳性病原体。 5.超声心动图发现 附栓瓣膜或心内膜的赘生物。
- 治疗原则
-
1.早期,大量用杀菌抗生素。 2.用药疗程要长,一般要六周以上。 3.支持疗法。
- 用药原则
-
1.在获得血培养结果前,从临床表现来推测感染菌种而选抗生素。 2.待血培养结果取得后,按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3.首先从用药框限“A”中选用杀菌抗生素,如无效则应选“B”项药物。 4.坚持用药要早期、大量、联合用药、疗程长。
- 辅助检查
-
发热时间较长,临床表现较典型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如考虑有脑、肾、脾有栓塞可加检“B”项。
- 疗效评价
-
1.治愈:心内膜炎的症状和体征消失,体温正常、白细胞正常、贫血纠正、血沈恢复正常。如原血培养有致病菌生长,治疗后连续三次血培养阴性,原心脏瓣膜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体征,由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的异常杂音及脑栓塞的后遗症仍存。停药后无复发。 2.无效:心内膜炎的症状和体征仍存在,血培养仍有致病菌。
- 专家提示
-
较长时间不规则发热应想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及时找心血管内科医师诊治。该病大多数病人经早期、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可获痊愈。少数病人须行瓣膜置换术。如有心瓣膜病或心血管畸形者,应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及时清除感染源,在施行各种器械,检查或手术前应预防用抗生素。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尿常规检查
- 总蛋白(TP)
- 白蛋白(Alb)
- 球蛋白(G)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 免疫球蛋白G(IgG)
-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测定
- 乳酸,乳酸盐
- 沙门凝集反应
- 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