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隐耳又称袋状耳,为先天发育畸形。畸形表现为耳廓软骨上端隐入颞部头皮的皮下。紧贴颅侧,该部耳廓前侧面的皮肤与头皮相连而位于同一平面,无耳廓后沟与颅侧相隔。埋入部分可用手指提起拉出,但松开后,即因皮肤的紧张和软骨的弹性而复缩回原位。此外,常合并对耳轮及其后脚的皱襞角度过锐,上部耳轮呈锐角卷折,舟状窝发育不良等畸形,以致耳廓上半宽度不足,状若下半的倒影。 该病常为两侧或多发生于右侧。男性多于女性。因无耳廓后沟,戴眼镜甚感不便,淋浴时水流易注入外耳道内。手术方法较多,疗效良好
- 临床表现
-
1.耳廓上部软骨埋藏于颅侧壁皮肤内,耳前皮肤与颅侧皮肤连成一片。耳廓软骨发育尚好。但上部耳廓常呈锐角卷折。耳垂正常。 2.埋入部分耳廓可拉出,松开又缩回原位。
- 诊断依据
-
1.出生即见,先天疾患。 2.上部耳廓隐上颅侧皮肤内,常呈锐角卷折,可拉出,但松开又缩回原位。软骨发育尚好。 3.耳廓后沟消失。
- 治疗原则
-
隐耳矫正的手术原则为将耳廓软骨复位,做出颅耳沟。通过牵拉耳轮上部出现耳廓形态后,沿耳软骨边缘上方头皮区作弧形切口线,按切口线切开皮肤及皮下,在软骨与颅侧软组织之间分离,将软骨翻身复位,直到耳甲根部,形成一正常的的颅耳沟,再用全厚或中厚皮片游离移植法将耳后及颅侧壁创面覆盖。创面用纱布填塞,缝线打包固定,外加棉垫绷带加压包扎。另外,隐耳矫正还要注意,术中软骨表面需留有一定量软组织,有利于皮片成活。手术完成后,仍需用模具支撑于耳后半年以上,以防皮片挛缩,颅耳沟变小或消失。对皮肤中度或轻度不足者应尽量用局部皮瓣法修复,或只在颅侧壁植皮,常用的局部皮瓣有“V-Y”推进、放射状分叶瓣及矩形瓣加两个侧方三角瓣法,矩形瓣在保证血运时可改为倒梯形更利于修复。
- 用药原则
-
1.一般情况下,手术时用药以用药框限“A”、“B”为主。 2.为使手术后不发生感染,经济条件允许时,用药可以选用用药框限“C”中药品。
- 辅助检查
-
1.一般情况下,“A”项检查即可。2.手术后有并发症时可查“A”、“B”项。
- 疗效评价
-
1.治愈:耳壳位置和形态恢复正常,伤口愈合。 2.好转:耳壳位置和形态有所改善,伤口愈合尚好。 3.未愈:耳壳位置和形态未恢复正常。
- 专家提示
-
隐耳主要表现为耳廓上部皮肤量不足,重度隐耳患者的耳廓软骨亦常发育不良,或合并有其他畸形,也应进行适当矫正。例如,对于双侧小耳畸形并伴外耳道闭锁患者,应首先考虑外耳道和中耳手术,以改听力。对于单侧小耳畸形并伴外耳道闭锁者,则先行耳廓再造术,以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中耳手术,如条件许可,也可将耳廓再造术和中耳术合在一起手术。对于小耳畸形并伴有严重颌面部畸形的患者,一般宜先行颌面部的整形术。否则无法使再造耳处于合适的位置上。而且,由于隐耳畸形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心理发展,为了不影响其心理发展,再造耳手术应尽量争取在学龄完成,一般以6岁以后为宜。
- 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