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脑挫裂伤是指头部外伤后脑组织发生的器质性损伤。在颅脑损伤中较为常见,一般发生在着力部位或对冲部位,严重时可造成脑深部结构的损伤。损伤的脑组织呈不同的点片状出血、破裂、水肿和坏死,常合并有邻近部位局灶性脑水肿或弥散性脑肿胀以及不同程度的颅内血肿。 根据暴力大小、损伤机理和损伤部位,脑挫裂伤有轻重程度之分。临床表现大多为昏迷的时间较长、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脑膜刺激征。伤情严重或处理不及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 临床表现
-
1.意识障碍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有的为持续性昏迷或植物生存者。 2.生命体征变化较明显,体温多在38℃左右,脉搏和呼吸增快,血压正常或偏高。 3.清醒后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和定向力障碍。 4.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如偏瘫、失语、偏侧感觉障碍、偏盲和局灶性癫痫等。 5.脑膜刺激症状如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
- 诊断依据
-
1.头伤后昏迷时间多超过半小时,甚至数日或更长时间。 2.有颅内压增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呼吸和脉搏增快、血压正常或偏高、颈强直和克氏征阳性。若出现脉搏慢、呼吸慢、血压高,多合并颅内血肿。 3.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局灶性癫痫等。 4.腰椎穿刺检查颅内压多增高,脑脊液常呈血性。 5.X线摄片检查有或无颅骨骨折,头部CT或磁共振检查常显示脑出血和脑水肿征象,并可鉴别有无颅内血肿。
- 治疗原则
-
1.轻症可按脑震荡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防治脑水肿:(1)限制入水量;(2)脱水治疗;(3)激素治疗;(4)冬眠低温治疗;(5)巴比妥昏迷治疗。 4.伤情严重者选择手术减压治疗。 5.对症支持治疗。 6.神经营养性药物治疗。 7. 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治疗。
- 用药原则
-
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如头痛者可给予颅通定、去痛片等镇痛剂,失眠者可使用安定、苯巴比妥等药物。 2.重症病人进行脱水治疗。 3.症状较重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特别注意肺部和泌尿道感染。 4.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5.注意支持疗法,如输血、补充人血白蛋白。 6.给予神经营养性药物。
- 辅助检查
-
1.颅骨X线摄片可发现多数病人有颅骨骨折,对骨折的定位、类型及其它结构损伤的情况可帮助诊断。 2.腰椎穿刺提示颅内压多增高,脑脊液常呈血性。如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应警惕伴发颅内血肿。 3.CT对颅脑结构有较高分辨力,安全方便,对脑挫裂伤的诊断价值很高,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案。当病情变化时应重复检查,以t解颅内病情的变化。 4.共振成像对颅顶、颅底和颅后窝等处病变的检出率高,也可选择检查。 5.当病情因脑水肿的发展而导致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难与颅内血肿鉴别,在无CT和核磁共振成像设备时,应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6.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能反映局部脑血流和脑代谢情况,有助于了解局部脑的功能。 7.诱发电位可以确定有无脑干损伤。 8.病情较重者注意血生化检查。
- 疗效评价
-
1.治愈:意识清醒、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好转:意识好转或清醒、言语或智慧较差,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和体征部分恢复,生活基本自理或部分自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 3.未愈:意识、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 专家提示
-
脑挫裂伤可根据临床表现而确诊,但有条件者均应CT检查,并须住院治疗。本病常伴有脑组织出血、局限性脑水肿或弥散性脑肿胀,病情加重时应及时复查CT或磁共振,并鉴别是否发生颅内血肿。治疗上主要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轻症病人大多恢复良好,少数伤者经各种药物治疗后颅内压仍明显增高、病情继续加重,可考虑手术。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长时间昏迷的病人应鼻饲管进食,以保持营养,尤其是青少年病人,恢复能力较强,治疗和护理应有耐心和信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甚为重要。
- 脑挫裂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