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质地脆弱,容易受伤,在各种腹部损伤中,肝破裂占15-20%。由于闭合伤有时诊断不易,又常合并其他损伤,死亡率可高达30%。凡肝脏实质性裂伤,并有大出血或广泛实质损伤,伴有肝静脉或肝动脉损伤者属于重度肝创伤,约占肝外伤的30%,常造成死亡,故及时手术治疗十分必要。
- 临床表现
-
1.腹痛,右上腹持续性剧痛,向右肩放射。 2.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明显,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右上腹为明显。 3.内出血或出血性休克,如皮肤粘膜苍白,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
- 诊断依据
-
1.外伤史,多为右下胸或右上腹部直接暴力所致,少数为间接暴力所致。 2.腹痛剧烈。 3.腹膜刺激症。 4.内出血和出血性休克表现。 5.腹腔穿刺或灌洗,结果阳性。 6.B超、CT或MR检查可确诊。
- 治疗原则
-
1.防治休克。 2.抗生素治疗。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4.有探查指征,应尽快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原则:彻底清创,确切止血,清除胆汁溢漏和建立通畅引流。术式有缝合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切除术,肝切除并血管修补术。 5.术后营养维持,护肝及对症治疗。6.勿遗漏并存的腹腔伤。
- 用药原则
-
1.外伤性肝破裂以手术治疗为主,并需应用各种药物辅助治疗,其中主要有液体、抗生素和护肝药物的治疗。 2.术前必须给予补液,必要时输血,防治休克及水电解质、酸碱紊乱,以提高手术的耐受性。 3.术后禁食、胃肠减压期间,也需经静脉输入液体、电解质、葡萄糖、维生素等。一般需2-3天,腹膜炎严重者需4-5天,以维持热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4.病情重,术后不能进食及发生病发症的病人,需要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此类病人有必要给予用药框限“B”中之营养药物。 5.外伤性肝破裂,经手术治疗后,肝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施行肝动脉结扎者,积极护肝治疗非常重要,常需补给GIK液并选用用药框限“B”和“C”中的营养支持 和护肝药物。 6.术前、术中和术后均需应用抗生素,特别是腹膜炎严重或合并有其他内脏损伤者,更需联合用药,术前和术中可先给予用药框限“A”中的抗生素类药物。 7.术后继续抗生素治疗,定期检查血尿常规,直到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后2-3天为止。若术后3-4天,体温不是逐渐下降而是逐渐上升,应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不能盲目应用抗生素。 8.根据剖腹探查情况及腹腔污染程度,术后渗液、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术后对用药框限“A”之抗生素效果不佳,特别是发生严重合并症者,可从用药框限“B”和“C”中选择更为有效的抗生素。
- 辅助检查
-
1.一般外伤性肝破裂,应用检查框限“A”的检查专案多可确诊,其中X线检查也可了解是否有膈肌升高及有无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存在; 2.检查框限“B”是诊断肝破裂内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必要时可以使用,腹穿阳性率高达90%以上。但对肝脏包膜下血肿和肝实质内血肿,或出血量很少,仅局限于肝周,腹穿可能是阴性。可采用腹腔灌洗来判断腹腔内出血情况,其准确率高达94-100%。 3.检查框限“C”,仅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诊断上仍有疑难的病人,CT检查能显示肝破裂的裂隙、缺口、肝内血肿及腹腔内积血。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见造影剂溢出肝脏外。 4.肝破裂多合并出血性休克,不适于搬动或复杂的检查以延误时机,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腹穿等检查,即可剖腹腔探查。
- 疗效评价
-
1.治愈:经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伤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经手术后,一般情况好转,伤口感染或窦道形成。 3.未愈:肝损伤术后合并有血肿继发感染、肝脓肿、胆瘘、胆道出血等,需二期手术处理者。
- 专家提示
-
腹部外伤,尤其是右下胸及右上腹部受直接暴力损伤后,患者感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面色皮肤粘膜苍白,脉搏增快,腹部拒按,不敢翻身走动,动时腹痛加剧,或腹胀逐渐加重,均提示有肝破裂合并腹腔内出血可能。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安定,迅速送往医院诊治。注意不宜应用如吗啡类止痛较强的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而造成严重后果。
- 肝破裂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尿常规检查
- 总蛋白(TP)
- 白蛋白(Alb)
- 球蛋白(G)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 肝、胆、脾的CT检查
- 皮质醇
- 磺溴酞钠试验(BSP)
- 靛青绿滞留试验(ICG)
- 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
- 浆膜腔液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