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脾脏是腹部最易受伤的实质性脏器,占各种腹部伤的40-50%,主要危险在于大出血,死亡率约10%,约85%为被膜和实质同时破裂的真性破裂,少数为中央型或被膜下破裂,其被膜尚完整,但可在2周内突然转为真性破裂而大量出血,称延迟性脾破裂,应予警惕。
- 临床表现
-
1.腹痛,左上腹为主逐渐延及下腹,持续性痛,部分伤员伴左肩部疼痛。 2.腹膜刺激征,压痛以左上腹为着,有轻度肌紧张和明显反跳痛。可有移动性浊音。 3.内出血或出血性休克的症状和体征。
- 诊断依据
-
1.外伤史,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少数为间接暴力所致。左下胸及左上腹部外伤常致脾脏破裂,尤以左下胸肋骨骨折时更易发生。 2.腹痛。 3.内出血或出血性休克表现。 4.腹膜刺激征,单纯脾破裂早期腹膜刺激征较轻。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结果阳性。 6.B型超声波一般可以确诊。 7.少数需借助CT、MR或脾动脉造影确诊。
- 治疗原则
-
1.防治休克。 2.抗生素治疗。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4.诊断明确或有探查指征,应尽快剖腹探查。手术的基本方法是脾切除,保脾术仅适用于无休克,一般情况较好的病人。 5.营养维持,对症治疗。
- 用药原则
-
1.外伤性脾破裂以手术治疗为主,并需应用各种药物辅助治疗,其中主要是液体和抗生素治疗。 2.术前必须给予补液,必要时输血,防治休克及水电解质、酸碱紊乱,以提高手术的耐受性。 3.术后禁食、胃肠减压期间,也需经静脉输入液体、电解质、葡萄糖、维生素等。一般需2-3天,合并有其他内脏损伤,腹膜炎严重者需4-5天,以维持热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4.病情重,术后不能进食及发生并发症的病人,需要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此类病人有必要给予用药框限“B”中之营养药物。 5.术前、术中和术后均需应用抗生素,特别合并有其他内脏损伤腹膜炎时,更需联合应用,术前和术中可先给予用药框限“A”、“B”中的抗生素类药物。 6.术后继续抗生素治疗,定期检查血尿常规,直到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后2-3天为止。若术后3-4天,体温不是逐渐下降而是逐渐上升,应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不能盲目应用抗生素。 7.根据剖腹探查情况及腹腔污染程度,术后渗液、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对术后应用用药框限“A”之抗生素效果不佳,特别是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可从用药框限“B”、“C”中选择更为有效的抗生素。
- 辅助检查
-
1.一般外伤性脾破裂,应用检查框限“A”的检查专案多可确诊。其中X线检查也可瞭解是否有肋骨骨折、胸腔积液等胸腹联合伤情况; 2.检查框限“B”,对脾破裂腹腔内出血的诊断很有帮助。腹腔穿刺点可多处反复进行,一般取仰卧位多在右侧腹部穿剌,所得阳性结果的可靠性较左侧腹大,因左侧腹有血块积存,易出现假阴性结果。这是常用的方法,对内出血的确诊率可高达90%以上,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脾破裂的可能性,应进一步作腹腔灌洗术。腹腔灌洗术,即使腹内少量出血也能获得阳性结果; 3.检查框限“C”,仅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诊断上仍有疑难的病人。CT、MR检查可根据脏器断层图像,判断脏器容积,特别是对脾包膜下破裂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脾动腺造影可见造影剂溢出脾脏外; 4.对少数病情危重,不能除外脾破裂的病例为抢救生命,可不必进行特殊检查,应及时剖腹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 疗效评价
-
1.治愈:经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伤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经手术后,一般情况好转,伤口感染或窦道形成。 3.未愈:术后脾热未全消退,或保脾术后脾血肿继发感染,膈下脓肿等,需二期手术处理者。
- 专家提示
-
腹部外伤,尤其是左下胸或左上腹部受伤后,患者感左上腹剧痛并延及全腹,伴恶心呕吐,面色皮肤粘膜苍白,脉搏增快,腹部拒按,不敢翻身走动,动时腹痛加剧,或腹胀逐渐加重,均提示有脾破裂腹腔内出血可能。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安定,迅速送往医院诊治,注意不宜应用如吗啡类止痛较强的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而造成严重后果。
- 脾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