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少见的进行性的胆道病变。其病情发展最后导致胆道闭塞和严重的阻塞性黄疸,预后很差。目前对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太了解,感染和自身免疫可能与本病有关。 本病多发成年人,男多于女,儿童偶见。根据统计,从得出诊断后到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六年。此病常伴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胰腺炎,甲状腺炎,腹膜后纤维化,纵隔纤维化,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眼眶假性肿瘤,脉管炎和免疫缺陷疾病等。本病治疗主要是改善胆汁引流,阻止或逆转导致炎症或硬化的因素对症处理。虽然外科治疗可能改善胆汁引流,缓解临床症状,但不少病人肝胆管和肝脏的病变往往呈进行性,最终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肝衰,或消化道出血死亡。
- 临床表现
-
1.起病缓慢,进行性黄疸,可有起伏,伴瘙痒。 2.间歇性上腹钝痛。 3.纳差,消化不良,乏力,消瘦,可有发冷发热,腹泻,脓血便等。 4.体征上有黄疸,肝大有压痛,后期有门脉高压体征。
- 诊断依据
-
1.进行性梗阻性黄疸及胆管炎。 2.45%患者有IgM升高,75%有血浆铜蓝蛋白增多,嗜酸球及抗核抗体增高。 3.PTC、 ERCP等显示肝内外胆管不规则缩窄。 4.术中见胆管增厚,条索感,内径狭窄,病理检查为纤维化性炎症,无癌细胞。 5.无胆结石。 6.无胆道手术史。
- 治疗原则
-
1.加强支持治疗; 2.免疫抑制剂治疗; 3.消炎利胆; 4.手术治疗:目的是降低胆压,改善肝功能:包括有胆总管探查引流术;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适用于肝门胆管扩张者;肝移植。
- 用药原则
-
本病用药,在抗感染方面可用甲硝唑。也可选用A或B中头孢类药物,利胆可选用B中消炎利胆片或利胆排石汤;免疫抑制剂造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护肝给予肝胺,肝太乐、门冬酸钾镁注射液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适量输血,用“C”项中药补充白蛋白、脂肪乳剂等加强支持治疗。
- 辅助检查
-
考虑本病时首先行“A”中各项检查。如加“B”中IgM测定或和血浆铜蓝蛋白测定升高,对诊断有很大帮助。若疑有常见并发症时,选“B”中各项检查以协诊。注意与硬化性胆管癌和毛细胆管性肝炎相鉴别。有时病理检查亦可误诊,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确定。
- 疗效评价
-
1.治愈:经药物或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胆管壁恢复弹性,无并发症。 2.好转:经药物或手术治疗,病人黄疸减退,肝功改善。 3.未愈:经药物或手术治疗,病人黄疸加重,肝功进一步受损。
- 专家提示
-
本病病因未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如病人因胆管梗阻继发胆管炎时,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炎、利胆、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肝外胆管梗阻严重者,需手术治疗,建立胆道内或外引流通道。如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肝脏损害严重时,应做肝移植手术。目前肝移植手术可能长期存活,有治愈该病的希望。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总蛋白(TP)
- 白蛋白(Alb)
- 球蛋白(G)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 铜蓝蛋白(CER)
- 静脉胆囊、胆道造影
-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PTC)
- 尿胆红素
- 尿胆素
- 尿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