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因各种病因所形成的胃肠道与体表之间的病理性通道,称为胃肠道外瘘。其多发生在胃肠道与腹壁之间。 本病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的外科病理状态,多为腹腔严重感染、胃肠道本身病变、腹部外伤和手术创伤所造成。发生后因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一系列临床改变。多数胃肠道外瘘病人通过全身和局部治疗,在发生后3-6个月能自行愈合;少数不能自行愈合者或严重者需通过手术矫正治疗才能愈合。严重者而又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者,死亡率较高。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的进展,本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已大为改观。
- 临床表现
-
1.胃肠内容物自体表创口(即瘘口)流出,瘘口可经久不愈; 2.早期可有腹膜炎或腹腔脓肿的表现,即发热、腹胀或局限性压痛、反跳痛等; 3.全身可出现脱水、酸中毒、营养不良; 4.瘘口局部皮肤可出现糜烂及感染;
- 诊断依据
-
1.体表自瘘口,并有胃肠道内容物流出; 2.口服染料(常用活性碳或美兰液)可自瘘口流出; 3.自瘘口注入造影剂可发现瘘口与胃肠道之间相通;
- 治疗原则
-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2.营养支持治疗; 3.输血纠正贫血; 4.抗生素治疗; 5.瘘口及其周围充分引流。若伴有腹膜炎者则需同时引流腹腔,控制腹腔内感染。 6.经过一段时间(2-3周)瘘口引流,瘘管已形成后,采用瘘口堵塞疗法。对瘘口较长、直径小于1cm者,用外堵法;对瘘口大、瘘管短或唇状瘘口者,用内堵法; 7.瘘口周围皮肤有糜烂时,可涂以氧化锌软膏保护;瘘口周围组织形成脓肿者应切开引流; 8.手术治疗:适用于唇状瘘;伴有远端肠道梗阻的肠瘘;瘘管周围疤痕组织过多,瘘管内已有上皮增生或瘘管周围有异物存留者;多发性瘘;继发于胃肠道特殊病变如癌肿、结核或局限性肠炎等的肠瘘;经全身和局部治疗不能治愈者,或肠内容物每日排出量大于500ml的肠瘘。手术方法包括:瘘管切除;瘘口单纯缝合修补术;部分肠切除与肠吻合术;瘘口上、下肠襻间的短路吻合术;瘘口的贴补术或瘘口肠吻合术
- 用药原则
-
1.基本用药的疗程根据腹腔感染控制情况来决定用药时间。 2.对于瘘口小,无明显胃肠道功能紊乱者,以口服“A”项中灭滴灵、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物为主。 3.对于严重者,伴有胃肠道功能紊乱者,以静脉用药“C”项中力强的抗生素和脂肪乳剂等为主,特别强调营养支持治疗。
- 辅助检查
-
1.一般病人的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伴有腹膜炎者、病因不明者、或怀疑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 疗效评价
-
1.治愈:胃肠道及体表瘘口愈合,全身状况恢复或接近正常。 2.好转:瘘口变小,胃肠道内容物流出量减少,全身状况有所改善者。 3.未愈:局部和全身状况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并发症者。
- 专家提示
-
本病的发生绝大多数与腹腔感染和胃肠道手术有关,因此,及时诊治腹腔和胃肠道感染,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仔细,术后出现并发症时及时正确处理,常常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在胃肠道外瘘的处理上,医务人员要细心观察和耐心治疗,在外瘘形成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而采取手术治疗,这往往使治疗失败或病情加重复杂,同时,避免病人受多次手术之苦;外瘘形成病情稳定后,应及时取有效方法促使瘘口愈合,以免延误治疗时间。对需要手术治疗者,应对手术的困难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估计充分,提出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性。
- 胃肠道外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