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 本病多由于新生儿溶血病所致(母婴血型不合最多,G-6PD缺陷次之),黄疸、贫血程度严重者易并发胆红素脑病,如已出现胆红素脑病,则治疗效果欠佳,后果严重,容易遗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抽搐等后遗症。因此本病预防是关键。发现新生儿黄疸,应及早到医院诊治可预防本病发生
- 临床表现
-
1.黄疸进行性加重,未结合胆红素〉256.5umol/L(15mg/dl)。 2.嗜睡、拒奶、反应差、呻吟、尖叫,病情进一步加重者凝视、眼球震颤、头向后仰、角弓反张、抽搐、呼吸不规则,出现病理性呼吸。 3.病情严重者虽经抢救,但往往有后遗症如抽搐、听觉障碍、智力低下等。
- 诊断依据
-
1.核黄疸前期:黄疸渐加深,反应差、嗜睡、吸奶无力或拒奶,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56.5umol/L(15mg/dl)。 2.核黄疸第一期(警告期):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但严重得多,未结合胆红素〉427.5umol/L(〉25mg/dl)。 3.核黄疸第二期(痉挛期):呻吟、尖叫、凝视、眼球震颤、角弓反张、抽搐、发热、呼吸不规则、双吸气、抽泣样呼吸、甚至DIC。 4.后遗症期:经抢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遗留后遗症。
- 治疗原则
-
1.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2.热量及液体供给。 3.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山转移梅或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 4.光疗。 5.换血疗法。 6.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 用药原则
-
1.核黄疸早期以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可静脉补液供给热量,另静滴白蛋白或血浆、地塞米松,口服苯巴比妥、尼可刹米、10%活性炭溶液、琼脂等,光疗、输血。 2.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疗外,可换血治疗。
- 辅助检查
-
1.在核黄疸早期(第一期)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B”为主。 2.核黄疸晚期(第二期)或要与颅内出血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C”。
- 疗效评价
-
1.治愈: (1)临床症状消失,无黄疸,无抽搐、尖叫、肌张力增高等神经系统症状。 (2)血清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恢复正常。 (3)血像正常。 (4)无后遗症。 2.好转: (1)临床症状好转,黄疸消退,但可有肌张力增高、抽搐等。 (2)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未结合胆红素接近正常。 3.未愈: (1)临床症状无改善,仍有黄疸及抽搐、尖叫、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 (2)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未结合胆红素无下降或下降不多。
- 专家提示
-
本病主要是由于溶血所致,母亲妊娠后,父母双方均应到医院验血型、G-6PD测定,如母亲为O型,父亲为A或B型,或任一方G-6PD缺乏,均应到有条件的医院分娩,分娩后24 ̄72小时内密切注意新生儿情况。如新生儿生后(特别是24小时内)出现黄疸,即应到医院就诊,如黄疸越来越重,皮肤黄染、苍白,小便颜色呈红葡萄酒样、浓茶样,尖叫等,为病情危重表现,应马上抢救,按医生指导给予治疗,包括光疗、换血等。重症者治疗效果差,容易遗留抽搐、智力低下、听觉障碍、手足徐动等后遗症,故应及早治疗,一有黄疸即到医院就诊可减少后遗症发生。 出院后定期到儿童保健门诊复查,检查小儿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治疗。
- 核黄疸
看了该疾病的网友还看了:
- 尿常规检查
- 血清总胆红素(STB)测定
- 总蛋白(TP)
- 白蛋白(Alb)
- 球蛋白(G)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 尿胆素
- 尿胆原
- 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